
心理學上說,習慣是人類的第二個上帝。習慣對人的影響僅次于上帝對人類的塑造。 無論是學習鋼琴還是學習文化課,從小養成好的學習習慣,對孩子的一生都大有裨益。來聽聽俄羅斯鋼琴藝術家、教育家季拉拉·德米特里耶娃的講座,想要成為好學生,有哪些必備的學習習慣吧。
季拉拉·德米特里耶娃是俄羅斯功勛藝術家、演奏家、教育家、圣彼得堡音樂學院鋼琴系教授,也是上海師范大學外聘鋼琴教授。作為俄羅斯鋼琴學派主要代表之一,德米特里耶娃在鋼琴演奏、鋼琴教育等領域取得不少成就,在世界各國舉辦獨奏音樂會、大師班、講座講學,并曾多次擔任當代作曲家之作品的首演者和詮釋者。這是她第二次來到常州,此前,作為我市留俄青年孫思豪的導師,她曾于2013年來到常州擔任孫思豪鋼琴獨奏室內樂音樂會的嘉賓。
在德米特里耶娃看來,學鋼琴的人越來越多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,能讓更多人接觸和了解古典音樂,提升藝術眼界和水平,也能鍛煉思維反應和情感表達能力。
她建議,在學習鋼琴時,首先應注意根據難易程度選擇合適的曲目,按照年齡、手的大小,循序漸進,不能急于求成、揠苗助長;其次,可先多練一些短小的曲子,讓孩子在較短時間內掌握,增強他們的成就感,讓他們更樂于彈鋼琴;對于一些比較難演奏的曲子,老師可以通過四手聯彈、雙鋼琴等方式降低學習難度;要逐漸學會通過音符表達情感,而不僅僅是機械式地彈奏。
德米特里耶娃發現,有的孩子在面對觀眾演奏時容易緊張,這可能與平時鍛煉比較少有關系,因此可以多組織一些表演活動,讓孩子不再怯場。
“在俄羅斯,不少公司里都有鋼琴,忙碌的時候會去彈下琴放松一下。”德米特里耶娃說,即使是在西方,學鋼琴的人里真正能成為音樂家的人也很少,多數人都是把彈鋼琴作為一種興趣愛好。因此,她認為,鋼琴考級不是絕對必要,可以把彈鋼琴作為一種調節壓力的方式和手段,“學琴是一輩子的事情,而不僅僅是為了考級。”
鋼琴的練習和演奏都是一種"生動的動態系統",始終要求聽覺的專注、十個手指各自獨立前提下的靈敏積極活動,雙手不同動作及其與全身肢體的協調配合。使大腦的左右半球的技能獲得同等發展并增進互相協調能力。無數事例證實,從幼年開始學習鋼琴的孩子,入學后,在理解能力,接受能力,想象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等方面,都顯著高于一般孩子。
學習鋼琴要接觸和閱讀大量的優秀鋼琴作品,通過長期的訓練和作品的熏陶,不僅可以使孩子情感豐富,性格開朗,而且還可以提高音樂鑒賞力